为进一步提升汛期高温天气盐城饮用水源地嗅味检测及风险防控能力,严防异味物质引发自来水舆情事件,8月12日下午,环境学院副院长李璇带领水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副教授郭庆园、马卫星,赴盐城水务集团原水公司开展“饮用水嗅味检测及风险防控”专题培训。盐龙湖水源地、通榆河水源地15名一线水质化验员,以及“盐城工学院-盐城水务集团研究生工作站”在站8位研究生参加,培训由盐城水务集团原水公司生态科主任王玲主持。
理论教学环节,郭庆园以“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为核心,系统阐释了嗅味问题的成因与影响,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土霉味、鱼腥味、腥臭味等常见嗅味类型的主要致嗅物质、产生机制及嗅阈值,对国际通用的“嗅味层次分析法(FPA)”及“嗅味分级测试(ART)”等技术标准进行了详细解析。郭庆园强调,嗅味检测不仅是水质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科学规范的检测流程能够有效提升风险预警能力,为城市供水安全保驾护航。
实操训练阶段,培训团队引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的“气味识别测试簿”(UPSIT),对参训人员进行嗅觉敏感性测试。该测试包含40种典型气味,通过标准化的气味闻测和评价流程,全面评估检测人员对不同气味的辨识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训人员可以有效辨识不同气味特征,部分人员对特定气味的敏感度存在差异,团队建议嗅觉敏感度较低的参训人员后续加强气味闻测训练,以确保嗅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后,培训进入水样辨识能力提升环节。使用配制的标准嗅味溶液,要求参训人员独立描述水样气味特征,并详细记录感知结果。为准确描述气味特征和强度,培训特别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对同种物质气味的共识描述。这一过程不仅有效提升了参训人员的嗅觉辨识规范性和一致性,还进一步强化了团队协作能力。
李璇表示,学院始终秉持“科研服务地方需求、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服务地方产业中的转化和应用。作为“盐龙湖饮用水源生态系统监控与优化”技术服务单位,水环境与污染控制研究所将不断深化与水务集团的合作,围绕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攻关,推进最新科研成果在盐城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应用,助力盐龙湖水源生态净化系统实现智能化升级,不断提升盐城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王玲指出,高温期水源地水质波动风险增加,此次培训为保障盐龙湖、通榆河水源地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市民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双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水质检测岗位人员的专业素养。参训人员纷纷表示,系统化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了国际先进的嗅味检测技术,实操训练则有效解决了以往检测中描述不统一、敏感度差异大的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安全饮水关乎民生福祉。此次专项培训不仅强化了水质检测队伍的技术能力,更彰显了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创新、共筑安全防线的责任担当。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盐城工学院与盐城水务集团正以科技力量守护“一泓清水”,为城市供水安全构筑坚实屏障,也为同类地区的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范例。



图片来源:环境学院